文苑擷英
孫文勝 散文——《捧碗》
捧碗
前日,妻買回幾只新瓷碗,吃晚飯時她執意讓我和孩子都端上。我本來不太喜歡吃稀飯,說來也怪,那晚竟糊里糊涂地吃了一碗半。妻戲言:頑童一樣!端了新碗,吃飯都不挑食了。妻再次強調了碗的“新”,我不由得就多看了幾眼手中的碗。這碗深腹圈足,溫潤瑩凈,一枚青花兀自綻放,還真是我喜愛的那種。妻說:這些碗都是在流動小攤上買的,價錢便宜得太。說不足吧,就是碗底多少都有些小瑕疵。你要喜歡,以后在超市遇見了,給你買個好的吧。我說,行了。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,何必苛求一碗呢!
現在的碗差別不大,舊時碗的質地、款式往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秦腔《拾黃金》中的流浪漢胡來,討飯時懷里揣的是只少顏沒色的豁口碗,但憶起自家當年的富足史,他仍不無夸張地炫耀道:“我爸穿過黃馬褂,我媽穿過綾羅緞。出門不走坐軟轎,回來的捶背有丫鬟。吃飯端的是玉石碗,尿盆上鑲的是五彩藍……”事實上,許多時候我們吃飯要的是一種心情,而不是一只華麗的碗。鴻門宴上金碗銀筷,滿桌珍饈佳肴,可誰又吃得心安理得呢?哪有家人閑坐,燈火可親的場面溫馨。記得小時候,家里貧窮,母親每周六下午才搟一次面條,其余時候吃的都是玉米面饸饹或高粱面攪團(天天吃,真不覺得那是美食)。所以,每每看見母親搟面條,我總是激動得手舞足蹈、且唱且歌,仿佛到了年節。等到四哥燒開了鍋里的水,母親向鍋里投面條的時候,我就端把凳子,小心地從案角的鹽罐上,取下我那只平常充作鹽罐蓋的黑瓷小碗,洗了又洗,擦了又擦,生怕沾上一丁點兒污垢,攪擾了吃飯的心情。
農家人都知道食糧珍貴,置物不易,故而吃飯的時候,母親總要叮囑我好好坐著,把碗端牢固了,萬萬不能摔了?,F在想起來,實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。
在關中民俗里,碗有著重要的地位。有飯碗就有位置。人在碗沒了,預示著生活的艱辛和坎坷;碗在人沒了,訴說著命運的詭譎和變化。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吃飯,誰先端碗,誰先動筷,蘊含著長幼倫理禮儀,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,所以婚喪嫁娶的大事里,碗時常有不可或缺的表現。
中國古代有兩句話:“倉廩實而知禮節”“飽暖思淫欲”,都和吃飯有關。前一句是說,吃穿不愁了,就要知書明理,做個有道德有素養的文明人。后一句則表達了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的蔑視??上У氖?,就有些人端碗吃飯時欲望太多了,左顧右盼,心思恍惚,不但飯沒吃好,最后連碗也打碎了。
這些打碎碗的人,大多是聰明人。不出眾,基礎不好,似乎也端不上那么好的碗。但他們不知珍惜,不約而同地都犯了一個毛病,那就是吃了五谷想六谷,吃了該吃的,還想貪占更多的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討過飯,當過和尚,在社會底層飽受過凌辱和苦難,有過“從小賣蒸饃”的經歷,所以對于這種易犯的病癥有著獨特的思維和拿捏。他總結出了一個“新官墮落定律”,即初當官者既忠誠又堅持原則,個別人官當久了,眼睛花了,初心淡了,就容易變得又奸又貪??v觀古今落馬官員,大都沒走出朱元璋總結的定律,碎了金缽銀碗,落了個鋃鐺入獄。
人能不能經受考驗和誘惑,關鍵靠個人修為,靠自我約束,能否懷有敬畏之心。古人說“當官之法,惟有三事,曰清、曰慎、曰勤”,講的就是自我修煉,守得住清貧、耐得住寂寞、穩得住心神、經得起考驗。
人生幸福,莫過于內心淳樸寧靜。這樣的人,不貪戀虛榮,不追逐名利,曉得給困惑的心靈松綁,舍得放棄旅途中沉重的包袱。他們內心澄澈透明,無論世界多浮躁、多喧囂、多誘惑,都能看見生命的本真。
陜歌《大老碗》里唱到:
蹲在我的家門口端上大老碗,
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盛在碗里邊。
既能吃又能諞你看有多諂……
這首歌詞用的是方言土語,調唱的是熱情率真,其中坦誠為人,干凈做事的胸襟和豪爽令人羨慕。
在我的故鄉,人們吃飯時大多喜歡端著碗,聚在碾盤旁或大樹下邊吃邊聊。他們端碗的方式,與其說是“端”,不如說是“捧”。我知道這是對勞動的敬重、對活著的感激、對生命的崇拜!端上碗不易,吃上飯不易,端穩碗、吃好飯更不易!因而,我捧著我的碗,不管它是泥是瓷,都期盼著能持久、穩定、心安,我還想藉此陶冶情操、凈化靈魂。
(運銷集團 孫文勝)